清乾隆 御制胭脂紅地番蓮花卉套爐鈞釉太平有象轉心瓶 高40.2cm
本器撇口束頸,兩側各飾一象耳,豐肩鼓腹,足部外撇??谧憬砸噪僦t釉為地,軋道工藝錐剔鳳尾形卷草紋,錦地華美繁麗;其上襯洋彩花卉,洋蓮曼妙婉轉,菊花及變形蕉葉紋間隔而飾,肩部、脛部凸雕如意云紋各一周,金燦光艷;兩側象耳栩栩如生,彩繪細膩,毫發畢現,眼含悅樂;腹部飾爐鈞釉,紅紫、藍綠交融激蕩,釉色近雍正時期特色。足內青花書“大清乾隆年制”六字三行篆書款。
「大清乾隆年制」款
存世之轉心瓶中,多滿布洋彩、粉彩。以單色釉為主體,腹壁既無繁復彩繪,亦未顯露復雜雕工者,鳳毛麟角。本器便是為數不多的幾例之一。同樣素雅者有之。但以爐鈞釉為主體裝飾者,此為已知唯一。
本品所施爐鈞釉,明艷的松石綠色與紫藍色交融,色近雍正時期著名的“高粱紅”,垂流如瀑如峰,氣象萬千,似將天地之靈氣與無言大美融匯于斯。本瓶頸足繪飾洋花,余隙作錦上添花,紋飾繁密細膩,與爐鈞釉中的紫紅斑紋相呼應,充分得見藝匠巧心。
唐英精心構造督制本品最為稀有絕妙處,乃其腹部可輕輕旋轉。爐鈞之色,古雅悠然。緩緩轉動間,靜謐中蘊流淌之感,似云霞瀑布。華麗洋彩上下襯飾,如清雅的山水畫軸,氣象萬千。
在清代御窯史上,唐英是彪炳史冊的人物。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,雍正乾隆時期的御窯瓷器攀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。流傳至今的轉心瓶中,每種樣式僅見一件或一對。唐英督陶期間的每一款轉心瓶,或許都經過他精心構思、設計、繪圖,并監制完工,其中的每一處機關、每一種組合方式,或許都出自他的筆下。
大清御窯督陶官 唐英
基于現有資料,推測此件轉旋瓶以四部分分別燒造后組裝而成:洋彩瓶頸、松綠釉內膽、爐鈞釉腹壁、洋彩底座。經由窯火燒成之瓷器,經過巧妙設計、嚴密計算、精確燒造,才能保證各部分形制大小匹配,能恰到好處地榫合一體。此件轉心瓶所展現出的超乎尋常的復雜組裝,凝結著一代督陶官的智慧與苦心孤詣。
轉旋器制作極其困難,步驟繁瑣,從拉胚至施釉、軋道、彩繪,各部分分別燒造,再套疊而成,每一部件尺寸需經過精心計算,須一絲不茍,對胎料把握、成形工藝、燒造溫度等皆有極高的要求。一旦出現少許變形便會前功盡棄,成品率極低。由于技術難度極高,燒成頗為耗時。據《活計檔》載,乾隆十八年五月十二日曾命景德鎮“燒造斗龍舟打筋斗人轉旋瓶一件”,而唐英燒成送到,已是乾隆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,費時達十八個月之久。
工藝復雜、成品率低、耗費工時長,使其制作成本極高,成功燒制一件轉心瓶的所有成本可高達180兩。據學者考,乾隆年間正一品官一年的俸銀不過180兩,僅夠成功燒造一件轉心瓶!無怪乎唐英上報乾隆,提及新創的瓷器樣式“工料不無過費,故未敢多造”?;蛟S是考慮到成本和成功率,乾隆皇帝下旨,此后按節日進貢十數件即可,成對最好,單只也行。故留存至今的轉心瓶數量極少,件件精品。存世的每一件轉心瓶都凝結著無數人的心血,詮釋著鼎盛王朝的審美與追求,可謂無價之寶。
